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国测金银珠宝质量检测
首页 >> 检测业务 >> 检测项目 >> 正文

专题:中华古代玉器赏析(2)

 来源: 作者:  阅读:674 次 日期:2008/12/16      字号: 

玉琮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汉代玉琮已不再制造。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玉琮
  良渚文化
  白玉质,有浅黄色斑,器高一节。边棱处隐起人面像,眼圆,有重圈,嘴阔。用弧线勾画出圆胖脸型酌两颊轮廓。头上以阴线刻变形的冠状装饰。如此写实的人物画像,在良渚玉器中是比较少见的。良渚玉器的琢治是依*竹片、竹筐,皮革、石英颗粒、鲨鱼牙等非金属工具完成的。因此,在锯切时往往在器表留下弧线琢痕;钻孔采用圆管对钻技术,孔径外大内小,并留有旋纹;孔内常常留有台痕,兽面纹上的重圈眼是由八九条直线环接而咸,外圈则是由小圆管琢磨而成的。
  
  玉琮
  商
  长6.6厘米
  估 价:RMB 30000—50000
  玉质全部浸蚀。射较矮,通体素面无纹,棱角分朗,是商代典型玉琮造型。
  
  玉琮
  周
  高6厘米
  估 价:RMB 12000-22000
  青白玉,多黑褐色沁。大孔,矮射。外壁平素无纹。此器是周代玉琮的典型模式,玉质润泽,做工精湛,琢磨光滑。后人出于惜爱之情,特配以盖、托。
  
  玉琮
  周
  高11.6厘米
  估 价:RMB 18000-25000
  青玉,多沁蚀。分别以四棱角为中线,刻3组简化神兽纹。<周礼》上说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祭祀用具。有学者认为,玉琮酌功能远远超出了祭祀土地。玉琮通过很小的体积,把中国上古时期的世界观包括在其中。琮的内圆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在绝大部分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玉琮是中国古代世界观和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
  
  白玉云纹琮
  明
  4.5×4.5厘米
  估 价:RMB 25000
  白玉琢制。矮射,孔大壁薄,委角。外壁阴线刻勾连云纹。料好质精,虽系仿古器,但做工及纹饰朗显带有时作玉特色。其风格与早期玉琮迥然不同。

玉琮 良渚文化


玉琮 周

玉琮 周

玉琮 周

白玉云纹琮 明

 附:玉琮用途之谜
  玉琮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玉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关干玉琮最早出现时的用途,考古界至今尚未统一认识。有人认为是古代纺织机器上的零件,有人说它是古建筑缩影,曰本考古学者中则有人认为玉琮是窥测天文的窥管……但玉琮和玉璧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种礼器,其历史悠久见于《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记载,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制定以璧、琮礼天地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玉琮的整体特征是外方内圆,新石器时代玉琮目前较为少见,常见的是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琮,其特征是一般为正方柱体,中部有一孔,外表分成几节,每节都饰有人面或兽面纹,个别还阴刻动物图案。商代至战国玉琮制作逐渐减少,汉代以后几乎消失。玉琮在市场上,以其特有神秘色彩的礼器身份,比其他玉器更能赢得收藏家钟爱,价格较高。1990年春季美国纽约苏富比公司,曾推出一件良渚文化玉琮,起拍价6万美元,最后以23.5万美元拍卖成交,创下玉琮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的拍卖最高价纪录。
<!-- Signature -->玉圭
  
  《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不少问题有待研究。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清代伪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圭。这种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山文化,以素面为多,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兽面纹。纹饰系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痕迹。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 5至20厘米。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玉圭
  商
  长23.3厘米
  估 价:RMB 20000—30000
  圭身平素无纹,穿有大小不一的三孔。抛光精细。
  
  青玉双夔谷纹圭
  明
  26.3×6.5×0.8厘米
  估 价:RMB 26000
  尖首平底。一面阴线刻夔龙纹,云纹及星宿纹,刻线细密流畅;一面刻谷纹。
  
  墨玉乳钉纹圭
  明
  长20.9厘米
  估 价:RMB 40000—50000
  仿西周和汉礼器形制,体狭长,上带尖状,边框阳起,中间琢乳钉纹,玉色青灰带黑色斑。

玉圭 商

青玉双夔谷纹圭

墨玉乳钉纹圭


附:玉圭的用法
  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王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
文章出处:中国珠宝资讯网
文章编辑:spony